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走進達州 > 住在達州
砥礪奮進,交通先行。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站在“十三五”與“十四五”的交匯點上,梳理通川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更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過去的五年,時間給出答卷,記錄著實現通川發展的新篇章;過去的五年,是通川區交通運輸奮發有為、跨越趕超、成效卓越的五年。五年來,通川區積極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全區綜合交通面貌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為通川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保障。
“十三五”期間,通川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國家及省委重大戰略部署為指引,緊緊圍繞全市“建成一個樞紐、實現三項突破、推進五大工程”總體目標,從完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優質高效的客貨運服務系統、建設可靠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統、著力推動綠色交通發展、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五個層面著手,穩步推進通川區基本建成一個“布局合理、干支結合、外引內聯、城鄉一體、健康有序”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十四五”時期打造高品質綜合交通體系、助力達州建設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奠定了堅實基礎。
輝煌“十三五”
立體交通四通八達
一列列高速行駛的動車穿境而過、一條條公路連接鄉村與城市、一座座路橋在大地上挺起脊梁。“十三五”以來,通川區始終把交通運輸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交通先行,注重系統謀劃,一張立體大交通網越織越密,全區交通運輸系統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每一個通川人都可以感受到全區交通運輸事業的蓬勃發展。
穩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量大幅提升。通川區全力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十三五”時期,通川區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14.5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255%,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發展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
補短板,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全區交通搶抓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重大機遇,積極配合推動成達萬、西渝兩條高鐵和達州繞城高速公路西段、國道210線過境段項目建設;積極推動普通國省道消除瓶頸路段、縣鄉道升級改造和美麗鄉村旅游路建設,實施達宣快速通道羅家山段、達萬高速磐石互通連接線、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環線道路等重點項目50個,完成干線公路新(改)建里程115公里、縣鄉道改造及旅游公路建設310公里。截至“十三五”末,預計實現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100%,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60%;完成交通扶貧“兩通”(鄉、鎮、建制村公路通暢率100%,鄉、鎮、建制村通客車率100%)兜底任務。
優服務,客貨運輸服務品質明顯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立足發展實際,充分考慮發展需求,全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出行問題,不斷提升運輸服務品質,運輸場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鄉鎮客運站或等級客運站場覆蓋所有鄉鎮,招呼站(牌)覆蓋所有建制村,鄉鎮物流配送點全覆蓋。
賦動能,交通行業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建立交通運輸重點領域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清單和隱患排查治理考核制度,緊抓公交、客運、駕校和農村公路運輸安全管理。大力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集成與應用,交通運輸公共信息服務系統、行業管理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推進順利。
如今,一條條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猶如活力四射的“生命線”,穿越于通川大地,惠及通川百姓。
惠民交通
通村暢鄉服務發展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最大的收獲是民心。五年來,通川區致力將“道路修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優化道路布局,提升管護質量,加速路產融合,農村道路已成為助力脫貧奔康、服務鄉村振興、方便群眾出行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7月,全區農村公路總里程2598公里,路網密度2.8公里/平方公里、較2017年提升75.6%,在達州率先實現了“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農村客運、縣鄉村組公路列養率”等7個100%,全域通川“一小時經濟圈”全面構建。
在實施過程中,通川區堅持以“優布局、提等級、強監管”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設。2017年以來,全區新改建農村公路1023公里,等級全部達到四級以上,“農村道路大連通、城鄉交通大循環”目標基本實現。全區農村道路質量監督覆蓋率和一次性交工驗收合格率實現“雙100%”。
大力發展的“四好農村路+”系列工程,使農村路成為推動發展的“載體”、群眾致富的“干線”,農村公路建設群眾滿意率連續3年保持在98%以上。
“農村公路+運營服務”,打造便捷生活路。推進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開通農村客運班線7條、城鄉公交線路4條,注冊農村客運車輛85輛,日均發班40班次。貫徹“金通工程”試點要求,推行片區客運“趕場制”,投入營運車輛50輛,開通農村客運及預約響應式服務,“進村柏油路、出門坐公交”目標基本實現。
“農村公路+電商物流”,打造高效運輸路。按照“城鄉統籌、客貨并舉、運郵結合”的思路,加快推進農村貨運站點布局,引導交通運輸、郵政、供銷等物流資源整合,建成鄉鎮網點15個、農村電商服務站64個,區鄉村三級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全面構建,零散貨物“半日達”“鄉鎮快遞送上門、對外郵寄不出村”已成為現實。2019年,全區農產品“線上”收入2.3億元、“進城”收入5.8億元。
“農村公路+產業發展”,打造惠民致富路。聚焦“一李兩莓”、中藥材、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110元、增長10.3%,增幅居全市第一。結合鄉村旅游資源布局,構建“快進慢游”路網,打造一批直通青寧云門天寨、金石云頂野生動物園、磐石蝴蝶谷等熱門景區旅游環線,一批藏在深閨中的鄉村景點,因道路改善走進大眾眼前。
長效管護
實現“共治”“共享”
在加快公路建設的同時,通川區堅持用發展的思維解決公路養護難題,用科學的方法支撐長效管護。
進一步加大投入,推進農村公路管養投入全覆蓋,縣鄉村組道路養護經費標準分別達到12000元/公里、7000元/公里、1500元/公里、800元/公里,并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運用“大數據+”模式,推進智慧交通管養,建成公路養護信息平臺和車載視頻巡查系統,實現數據實時監控。投資2740萬元建設公路養護和應急保通中心,公路養護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鼓勵群眾參與。公路竣工驗收合格后,舉行管養交付儀式,邀請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群眾愛路護路“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引導群眾積極開展“三線三邊”治理和交通綠化提升行動,“公路大家建、建好大家管、管好大家用”的思想認識深入人心。組織開展“通川有禮、護路有我”“尋找最美農村路”主題活動,評選農村公路管護“十佳鄉鎮”“十佳村(社區)”,尋找最美護路人,群眾主動參與護路的熱情充分激發。
健全管養機制。建立“總路長+縣鄉村道路長”制度體系,構建“路聯管、路全管、路共管”格局。建立路域環境聯防聯治五項機制,全面調動部門、鄉鎮力量,實現路域環境問題快速發現、及時交辦、扎實整改。推行應急搶險快速反應機制,建立養護臺賬,及時整治隱患,做到公路坑凼三日修復、安全護欄缺損一日更換、坍方垮塌立即處理。
超前謀劃
描繪“十四五”藍圖
據了解,按照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要求,到2025年,通川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大幅提高,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建養運管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物流體系更加完備,運輸服務水平和交通行業治理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建成萬達開統籌發展示范區交通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構建3個“1小時交通圈”(通川區至成都1小時、境內各鄉鎮至區中心1小時、通川區至萬州1小時)。
對外通道暢通擴能。提升既有鐵路通道能力,進一步緩解鐵路運能緊張,推動達萬鐵路擴能改造;開辟高速鐵路新通道。有效縮短通川四向互聯時空距離,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地區間互聯互通,推動成達萬高鐵建設,積極爭取西渝高鐵通道布局。加密高速公路網絡,積極推進繞城高速西段建設,積極爭取包茂高速改線,推動形成高速路網南北向多通道格局,提升通川對外快速聯通水平。完善快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實現與萬州、毗鄰區縣快速連通,提升區域整體互聯互通水平。
區域路網提質增效。推動既有省道提檔升級,進一步優化干線公路技術等級水平,推動省道204線碑廟至江陵段等路段改造升級。強化干線路網與城市路網銜接,大力推動國道210線魏興場鎮、省道303線碑廟、安云場鎮等一批城鎮過境段改造,疏解干線公路與城市路網銜接段交通擁堵,交通組織進一步優化。推進農村公路提質擴面,全面提升縣鄉道路技術等級。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工作,擴大示范工作格局。
運輸服務高效便捷。繼續推進客運一體化發展,加密區域內、跨市域客運線路,提升客運服務覆蓋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完善優化公交線網,著力滿足居民日常性、短距離出行需求;探索加密各鄉鎮客運站至高鐵站客運班線;大力實施“金通工程”,并引導城市公共客運向周邊鄉鎮和建制村延伸。進一步完善貨物運輸服務體系,建立縣(區)級配送中心、鄉鎮站場、農村綜合運輸服務站三級物流網絡體系。推進運輸裝備升級,大力發展無車承運人等現代化組織模式。
行業治理科學完善。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綜合交通一體化管理體制,完善跨區域、跨部門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協調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多種投融資模式,加大投融資模式創新和招商力度,努力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資交通。強化行業安全監管和道路運輸安全保障。(胡楊 曹芮銘)